10月14日,香港交易所宣布,計劃在今年11月28日推出恒生生物科技指數期貨,進一步優化其不斷拓展的衍生產品生態圈。
據介紹,這只新期貨合約將于2025年11月28日開始交易,合約以恒生生物科技指數為基準(該指數追蹤香港上市30家最大型可供港股通交易的生物科技、藥品及醫療設備公司的表現),聚焦當前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一大板塊,為投資者提供精準的風險管理工具,并與香港交易所現有的生物科技相關產品及旗艦股票指數衍生產品組合互補。
香港交易所市場主管余學勤表示:“受科技創新和全球醫療保健的巨大需求所推動,生物科技業現在是資本市場中最炙手可熱的前沿行業之一。因此,我們很高興推出恒生生物科技指數期貨,為投資者豐富投資生物科技產業的渠道和提供有效的對沖工具,支持區內生物科技生態圈的發展。推出這只新期貨產品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衍生產品交易及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交易所亦會繼續推動市場發展,增加市場深度和豐富產品種類,滿足全球投資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事實上,自香港交易所2018年上市改革以來,生物科技及醫療保健就成為香港資本市場中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目前,共有逾260家生物科技及醫療保健公司于香港交易所上市,合計市值逾4.8萬億港元,是2018年年底時約1.2萬億港元的四倍。
其中,最為令人關注的即是目前港股市場上的18A公司。據了解,在2018年,香港交易所在《上市規則》中增設第18A章,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申請上市,成為香港醫療保健市場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截至10月13日,共有78家18A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合計首發募資約1316.42億港元,形成了近1.5萬億港元的總市值,廣泛覆蓋抗體、小分子、疫苗、創新醫療器械、手術機器人及細胞療法等多個關鍵領域。
同時,香港醫療保健行業的發展不僅得益于上市制度改革,也離不開多元化投資者群體的積極參與,包括國際投資機構、醫療保健基金及中國內地資本等。根據Refinitiv的數據,機構投資者在市值前30的香港上市醫療保健公司中的持股總額,從2017年的133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6月30日的430億美元。生物科技板塊尤其受到青睞,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港股生物科技板塊占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34%。
2025年上半年,共10家醫療保健公司在港上市,共融資21億美元,平均首日升幅達30.4%,使香港成為全球醫療保健新股融資額最高的市場。
香港醫療保健行業發行人的再融資活動也同樣活躍,2025年上半年共完成27宗再融資,融資共計39億美元,已超越2022、2023、2024全年的再融資總額。
在這一背景下,港股市場今年的醫藥大牛股頻出,尤其是18A公司表現亮眼。Wind數據顯示,在260家Wind醫療保健公司中,有27家公司今年以來的漲幅超過200%,其中絕大部分是18A公司。
而在今年的港股新股市場,醫療保健公司的表現同樣突出。在上市首日漲幅前20名的公司中,有9家是醫療保健公司,其中更有6家的漲幅是在100%以上。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