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東風奕派正式啟動與華為聯合打造的DH項目品牌征名——中文名稱限定為兩個字,且明確給出“X境”的參考范式。
這一細節揭開華為與車企合作的新暗號:繼廣汽“啟境”之后,“境”字輩正成為科技巨頭與“國家隊”車企綁定的標志性符號。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信息顯示,深圳引望已申請注冊“寶境”“逸境”“瞬境”等多個“境”字商標,其中,深圳引望與東風汽車注冊的“奕境”“東風奕境”已進入受理尾聲。
而在此之前的9月22日,深圳華為總部迎來關鍵會面——東風汽車董事長楊青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對話,為這場產業綁定釋放更強信號。
而另一邊,曾經高呼“靈魂論”的上汽集團,其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尚界品牌首款車型預售一周小訂便突破8萬臺;“啟境”品牌發布,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坦言:“廣汽與華為在新環境下開啟新的戰略合作,華為不僅是廣汽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再造新廣汽的老師和樣板?!?/p>
從一汽、長安、江淮,到上汽、廣汽、東風,主流國有車企紛紛與華為加強合作關系,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版圖正被重新定義。
從技術賦能到生態共生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根據介入深度和主導權分配,主要可分為三大模式。
其中,零部件模式是合作的最淺層次,華為主要提供AR-HUD、激光雷達、熱管理等零部件,車企則保留品牌、產品定義和銷售主導權,例如比亞迪與華為在方程豹上的合作模式。
HI模式(HUAWEI INSIDE)下,車企負責整車設計、制造,掌握主導權,華為則提供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云等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一汽紅旗和華為的合作就屬于這一類,雙方將打造旗艦車型“紅旗9系”,搭載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等核心技術。
鴻蒙智行模式則是合作程度最深的模式。華為深度參與到整車定義、產品設計、渠道銷售等環節,加上華為終端十幾年來積累的質量控制能力,幫助車企把握用戶體驗、產品定義、產品設計、質量管理。業內常常提及的“五界”——賽力斯問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和上汽尚界,就是該模式下的合作產物。
不過,隨著車企需求的多樣化,東風、廣汽等車企在與華為的合作中探索出了獨特路徑,被稱為“HI Plus”模式,介于HI模式與鴻蒙智行模式之間,其核心在于保留車企品牌主權和銷售渠道的同時,華為深度嵌入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技術賦能與自主權的平衡。
東風猛士被視為這一模式的樣板,這種模式既保留猛士“鐵血越野”的品牌基因,又實現華為智能技術的“滿血搭載”,最終達成“1+1>2”的市場效果。
而此次啟動征名的東風奕派與華為的DH項目,則通過聯合定義、聯合開發、聯合共創、聯合營銷的“四個聯合”機制實現深度融合?!拔覀兊膱F隊與華為的團隊深度融合,共同辦公,真正實現了從研發到市場的全鏈條協作。”東風奕派汽車科技公司總經理汪俊君表示。
智能化轉型下的“華為依賴”與突破
各大國有車企紛紛擁抱華為的背后,是智能化轉型的緊迫壓力與差異化發展需求的雙重驅動。
對于東風汽車而言,與華為的合作是其智能化轉型的核心舉措。此前,東風汽車參股的賽力斯和華為合作的問界品牌,貢獻了東風新能源車近一半的銷量;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汽車與華為深度合作后也成果顯著,2025年前9個月嵐圖交付96992輛,同比激增85%,其中全新嵐圖知音9月銷量達3670輛,成為華系純電車型銷量冠軍。
東風汽車2025年的新能源車銷量目標是100萬輛,而東風奕派是東風乘用車新能源核心業務板塊。值得注意的是,DH項目征名同期,東風已啟動逾50個相關崗位招聘,涵蓋整合營銷、渠道規劃等關鍵領域,為品牌落地鋪路。
廣汽集團通過與華為在品牌戰略和技術領域的深度合作,推動企業協同發展。
一方面,進行傳統品牌的智能化升級。廣汽昊鉑作為集團三大自主品牌之一,其與華為深度合作的首款智慧旗艦轎車昊鉑A800在今年成都車展上完成首發。這款搭載華為乾崑智駕HUAWEI ADS 4與鴻蒙座艙HarmonySpace 5的中大型轎車背后,是廣汽集團對昊鉑“不設上限”的資源傾斜以及華為的技術賦能。
在“傳祺向往S9乾崑”車型中,雙方合作實現三大核心技術標配: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寧德時代44.5度增混電池、廣汽智電四驅。該車型今年9月上市,指導價22.99萬元起,被視為廣汽“番禺行動”戰略的關鍵成果,推動傳祺品牌向高端化轉型。
另一方面,廣汽與華為成立華望汽車,創建獨立高端智能汽車新品牌“啟境”,首款產品定位30萬級豪華智能新能源車,計劃于2026年發布。
據悉,2025年1月起,華為與啟境團隊已合署辦公大半年,華為在產品、營銷、財經等關鍵領域派駐團隊駐場,與廣汽團隊同步推進產品定義、開發及營銷全鏈條工作。雙方致力于推出一系列智能化新車型產品,所有產品均由華為操盤,從0開始全新研發。
更值得關注的是,啟境引入了華為的IPD(集成產品開發)與IPMS(集成產品營銷)全流程體系。這一機制意味著,從用戶需求洞察、產品定義、研發迭代到營銷落地,華為的參與不再局限于技術供應,而是深入至產品生命周期的每一個環節。這種“嵌入式協作”打破了傳統“技術方+制造方”分段合作的模式,轉向以用戶為中心、數據驅動的協同開發邏輯。
長安汽車作為新成立的第三家汽車央企,與華為的合作也在全面升級。在新長安成立11天后,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即專程前往深圳華為總部拜訪任正非,雙方圍繞產業競爭態勢、未來競爭格局等交流學習。
阿維塔作為HI模式的老成員,也表示與華為從團隊協作、聯合智造等維度深化合作。阿維塔科技總裁陳卓曾透露,阿維塔正與華為攜手推進Hi Plus模式,雙方聯合團隊已有近千人入駐阿維塔科技重慶總部,首款聯合共創產品將于2026年下半年推出。
10月9日,長安汽車發布《關于聯營企業對外投資的進展公告》。信息顯示,阿維塔與華為《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的第三期付款先決條件已滿足,阿維塔科技已向華為支付完畢第三期轉讓價款34.5億元。至此,阿維塔已累計支付115億元,完成對華為持有引望公司10%股權的投資,為合作注入新動能。
目前,江淮汽車與華為的合作也已結出實質性成果。2025年6月,江淮與華為合作的尊界S800正式批量投產,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臺。江淮汽車在研發、供應鏈、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與華為深度融合,專門組建超5000人的研發與交付團隊。
合作深水區的挑戰
華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已覆蓋20余家主流車企,合作車型累計銷量突破300萬輛,中國汽車產業競爭正式從“單打獨斗”轉向“生態協同”。
嵐圖汽車CEO盧放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嵐圖與華為的合作不是單純的搭載智駕技術,而是打通‘智架+智駕’,實現了軟硬的強強聯合?!痹诩夹g路徑上,嵐圖始終堅持“自研為基,合作為翼”的雙軌策略。這種軟硬跨域融合的創新模式,讓嵐圖車型不僅擁有強健的“體魄”(底盤架構)和強勁的“心臟”(三電系統),更具備了智慧的“大腦”(智能系統),形成差異化競爭壁壘。
資本市場對這類合作也反應積極。隨著與華為合作的深入推進,嵐圖汽車業績持續向好,已啟動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股的進程。
東風猛士則聚焦智能越野細分市場,此前推出的東風猛士M817搭載華為乾崑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成為品牌智能化轉型的標志性產品。
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未來將在智能汽車產品開發、營銷及生態服務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具體而言,本次合作中,華為將全面開放自身流程與體系能力,東風則引入華為IPD(集成產品開發)/IPMS(集成產品營銷與服務)等管理方法,促進與東風現有流程體系的協同與創新。也就是說,雙方將從項目初始階段即展開緊密協作。
當華為的智能化技術深度嵌入多家“國家隊”車企的戰略布局,這種跨界合作在帶來創新動能的同時,也伴隨著內部資源競爭、文化融合與品牌定位等多重挑戰。
隨著華為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合作車企之間對華為技術、渠道等核心資源的爭奪已悄然浮現。例如,奇瑞在與華為合作智界品牌時,曾因內部資源調配面臨壓力。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坦言,合作初期存在“資源打架”的情況,甚至為優先保障智界項目,暫停了自家星紀元MPV的研發,并將團隊轉至智界。此外,華為的銷售渠道資源有限,部分合作品牌如智界、享界已開始籌建獨立銷售網絡,這雖是對渠道瓶頸的應對,卻也折射出華為資源分配的現實張力。
除此之外,華為與車企的合作不僅是技術融合,更是管理體系與文化的碰撞。奇瑞在合作中引入了華為的IPD(集成產品開發)等流程,其團隊一度面臨“革命性”的適應壓力。東風與華為雖通過“聯合創新實驗室”探索深度融合,但如何將華為的敏捷研發體系與央企的既有機制結合,仍需長期磨合。這種“基因級”融合的難度,關乎合作能否從技術層面升維至運營效率的整體提升。
在多方合作中,如何平衡品牌獨特性與技術共性成為關鍵。廣汽集團同時通過昊鉑與華望兩個品牌和華為合作:昊鉑A800搭載華為乾崑智駕與鴻蒙座艙,而華望則聚焦“華為智能化+廣汽智造”的獨立高端品牌。盡管官方試圖差異化定位,但兩者均主攻30萬級市場,未來難免面臨內部競爭與資源傾斜的考驗。此外,東風、長安等央企在借助華為技術沖擊高端的同時,也需避免品牌形象被“華為化”稀釋,確保自身基因在合作中不被弱化。
“國家隊”車企與華為的聯盟,正從簡單的技術采購走向“研發-生產-生態”的深度綁定。然而,合作深水區中,資源分配的平衡、管理文化的兼容、品牌個性的留存,將成為決定這一場跨界共贏能否持續的關鍵。未來的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合作模式智慧之爭。
誰能在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間找到最優解,誰就將在汽車產業的中場戰事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