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鮮少公開露面的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10月9日現身上海,參加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以下簡稱“知春創新中心”)開業儀式。
這家創新中心何以吸引張一鳴?證券時報記者獲悉,知春創新中心定位為民辦非營利性機構,由張一鳴和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班(ACM)創始人俞勇共同發起,其中,張一鳴為捐贈人。
根據知春創新中心信息,其面向對泛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年輕人(16—18周歲),每年計劃招聘30名全職預備研究員,經過5年左右的培養周期,培養出能夠推動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領域進步的頂尖創新人才。
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路徑
張一鳴在開業儀式發言時提到,自己長期關注人才招聘和培養,注意到很多人才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他以機器學習模型中的過擬合(Overfit)現象作為類比,有的人才可能專業知識扎實,也有高精準的技能,但面對創新任務卻無法勝任。
2016年,還在擔任字節跳動CEO的張一鳴注意到,公司表現突出的算法工程師中,好幾位都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ACM班。據悉,上海交通大學ACM班成立于2002年,由俞勇創建,曾三次奪得ACM全球總冠軍,打破了歐美學校在程序設計競賽上的長期壟斷,培養了大量計算機人才。
為一探究竟,張一鳴前往上海交通大學,拜訪了俞勇和ACM班顧問、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hn Hopcroft),由此萌生了支持教育創新的想法。
2024年10月,在與俞勇交流時,張一鳴問,是否愿意一起創辦一個小而精的研究與人才培養機構。雙方一拍即合,一個創新機構的想法由此成型。
時隔一年,知春創新中心正式開業。據悉,該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借鑒了美國歐林工學院。歐林工學院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與項目制學習能力,同時堅持“小而精”的培養路徑,每年僅招收80名本科生。
俞勇坦言,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他愿將畢生教育積淀投入知春創新中心,為創新人才培養全力以赴,“我已年逾花甲,但我還想折騰”。
作為現有教育模式的補充,知春創新中心希望提供一條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路徑,培養一批思維活躍、有熱情和韌性的具備“從0到1”創新能力的頂尖人才。
每年招聘30名全職預備研究員
知春創新中心如何培養頂尖人才?根據該中心信息,其面向在數學、物理、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領域有特長與熱情的年輕人(16—18周歲),計劃每年招聘30名優秀的全職預備研究員,不收任何培養費,且免費提供學習辦公電子設備和食宿,并提供月薪作為津貼。
以興趣和工程研究項目來牽引學習,全職預備研究員經過5年左右的培養周期,最終成為能夠推動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領域進步的頂尖創新人才,同步產出具有影響力的開源研究成果和作品。
為此,知春創新中心將為全職預備研究員匹配導師及相應的研究與計算資源。領銜導師除俞勇外,還包括康南茜,她為上海交通大學ACM班校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博士,還是美國超級獨角獸Databricks早期員工。同時,知春創新中心還與字節跳動等企業合作,為全職預備研究員提供貼近工業界真實場景的研究課題,及實習實踐機會。預備研究員完成培訓后,可以選擇就業、創業或者進一步深造。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業儀式上表示,隨著AI時代的到來,獲取知識和創新的方式都在發生改變。加入知春創新中心的年輕人正在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但“孤勇者”并不孤單。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