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會上表示,新時代“銀齡行動”扎實開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老年人優待和權益維護更加有力。同時,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加速構建,供給結構不斷優化。
會上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達到40.6萬個、床位799.3萬,護理型床位占比從2020年的48%提高到65.7%;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224萬戶。
今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的通知》,這是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面向全體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據介紹,目前中央財政已下達第一批養老服務消費補貼補助資金11.6億元,支持試點地區組織實施補貼項目。
我國人口預期壽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歲
民政部副部長劉振國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達到79歲,比2020年提高了1.07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歲。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占總人口的2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億,占總人口的15.6%。
“十四五”期間,我國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發展邁出新步伐。
“民政部認真履行老齡工作職責,會同相關部門狠抓工作落實,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體系不斷健全,老年人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合法權益得到有力維護,積極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老年友好的社會環境加快形成。”劉振國談到。
在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登記注冊的老年志愿者已經達到5358萬人,服務總時長16.4億小時,老年志愿服務的社會效益日益明顯。
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方面,推動形成風險預警防范、糾紛發現報告和化解處置的工作閉環。持續深化“法律服務助老護老”行動,推動加強老年人司法服務和保障。大力支持相關部門治理老年消費、旅游、教育、養老金融等領域存在的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
在建設老年友好社會方面,每年組織開展“敬老月”活動,已經實現了縣級全覆蓋;截至2024年底,已累計創建2990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首批養老服務消費補貼補助資金已下達
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不斷提高,高齡老年人數量也在不斷增多,相應地失能老年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廣受社會關注。
民政部副部長劉振國介紹,為了緩解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負擔,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面向全體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對經統一評估為中度、重度、完全失能等級的老年人購買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給予相應補貼。
項目實施期為一年,今年7月起,率先在山東省等3個省份、遼寧省沈陽市等4個地市啟動試點,中央財政已下達第一批養老服務消費補貼補助資金11.6億元,支持試點地區實施補貼項目。
“目前,試點工作平穩有序,取得階段性成效。”劉振國表示,各試點地區結合實際出臺了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項落地措施。官方平臺“民政通”已經歸集了試點地區現有失能老年人的能力評估等級數據,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可以“即申即享”相關的電子消費券;試點地區同時也組建了老年人能力評估隊伍,有序開展能力評估工作,保障有意愿的失能老年人能夠及時申請評估,盡快獲得消費補貼。試點地區已有8600多個養老服務機構簽訂了誠信承諾書,申請參與補貼項目,民政部門制定了專門的管理措施,啟動線上線下不定期的檢查抽查,嚴防虛假服務、以次充好等行為,確保服務“物有所值”。
據介紹,本次補貼共設有長期入住養老機構、短期入住養老機構、日間托養和居家上門養老服務等4類消費券,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可根據自身情況申領使用,在一定范圍內按照比例抵扣相關費用。截至10月8日,試點地區失能老年人及其代辦人已經領取了36.51萬張養老服務消費券,使用消費券24.32萬次,核銷金額1.82億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照護服務經濟負擔。
劉振國表示,下一步將聯合財政部加大試點指導力度,密切跟蹤試點進程,確保試出經驗、試出成果,為全國其他地區啟動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打下堅實基礎。
備案慈善信托數量增長近四倍
慈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2024年9月5日,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我國慈善事業法治建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后,《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管理辦法》等4個部門規章完成制修訂。
陸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慈善事業加快發展,目前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超過1.6萬家,較2020年增長了70%;年度慈善捐贈總額最高突破了2000億元,慈善氛圍更加濃厚。“十四五”以來,福利彩票銷售總額達到了8525億元,籌集公益金2566億元。這些工作有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
民政部副部長李常官介紹,全國備案的慈善信托從2020年底的530單增加到目前的2570單,增長了近4倍。
據悉,“十四五”期間,全國慈善組織每年支出1500億元,主要用于“一老一小”、“一殘一困”、教育醫療、就業增收等方面;社會各界捐贈資金200多億元,有力支持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民政部依法指定的32家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臺和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累計募集資金1600多億元,廣泛用于鄉村振興、扶弱濟困和大病救助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