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慶中秋“雙節”假期結束,又到了各個城市文旅部門交“答卷”的時間。每逢此時,總免不了對國內城市的假日消費進行一次橫向的對比與排名,市場習慣看的數據有兩個,一是旅游總人數,二是旅游總花費,或者更細一點,是人均旅游花費。但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為,這兩項數據其實無法準確、全面地復盤當下的假日消費發展狀況,我們需要從更多的維度去觀察每一座城市的消費吸引力、競爭力。
舉例而言,可能已經有細心的讀者發現,很多城市對旅游人數和旅游花費的統計口徑并不一樣,直接橫向比較數據有失公允。與此同時,隨著高鐵、高速公路的加密成網,都市圈所形成的旅游消費聚集效應越來越強,游客也越來越傾向于利用超長假期在都市圈內的城市逐一觀光打卡,再僅僅去分析單一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就已經無法覆蓋整體情況了。
為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了6個關鍵詞,來呈現國內城市在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文旅發展新趨勢。
一
2000萬人次
在納入統計的11座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游客總量超過2000萬人次,其中成都的游客總量在2024—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連續兩年霸榜。而在2024年的國慶假期,11座城市中僅有3座城市的游客總量超2000萬人次。
從游客總量的增長看,11座城市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游客總量較2024年同期都有增長,其中增長最多的是上海,同比多增接近700萬人次,成都、重慶、杭州、南京的游客總量也較2024年同期增長了約500萬人次。
出現這一因素,一方面是受國內文旅市場整體發展情況推動,另一方面也由于2025年假期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天,推動了更多游客選擇跨省旅行,以及因中秋恰逢國慶假期,使得部分游客的出行因素是“返鄉團聚”。
二
1000元
在9座公布游客花費數據的城市中,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人均花費超1000元的城市從2024年國慶假期的2座(北京、南京)增加1座(成都),其余6座城市尚低于1000元。但所有城市的游客人均花費較2024年同期都出現明顯增長,這是各個城市文旅消費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的客觀展現。
三
組團發展
在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的背景下,游客在都市圈內各個城市的頻繁流動的情況更為明顯,如美團數據顯示,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前,國內租車市場呈現出活躍態勢,租車訂單量城市Top10包括成都、三亞、烏魯木齊、昆明、哈爾濱、西寧等,而這些城市的周邊(都市圈乃至城市群)都存在大量的優質文旅資源。
以成都為例,舉世聞名的三星堆、臥龍大熊貓基地等景區都在都市圈范圍內,且成都亦是川西旅游的重要中轉地,因此成都的假期租車訂單排名首位與其周邊的文旅吸引力有密切關系。
四
科技賦能
近兩年,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科技與假日消費的結合度越來越緊密,其中代表案例是無人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煙花表演,看無人機表演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的重要消費場景。
以深圳為例,2024年國慶假期,深圳萬架無人機表演編隊進行了連續7天的表演,今年,還有更多的城市在上演無人機秀。與煙花秀相比,無人機表演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是更為綠色環保,另一方面是無人機可立體、生動地表達更多的地方文旅特色元素。
而科技賦能不僅在無人機表演上。比如西安,科技也在賦能文化體驗。當地新聞顯示,西安碑林博物館通過“互聯網+數字展覽”,加強館藏文物活化利用,接待游客同比增長36.97%;西安城墻推出MR混合現實旅游項目“《從軍行》之金甲衛城”,景區接待游客27.79萬人次;大唐不夜城曲江飛行劇院運用裸眼3D技術,推出《長安之上》XR新體驗,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加快文旅體驗從“觀看”向“沉浸”轉變。
五
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近兩年,隨著演唱會、體育賽事去旅行的熱潮風行,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中,很多城市在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上都有顯著成績。
比如重慶,10月6日、7日,“Evolution Nic Live謝霆鋒進化演唱會——重慶站”活動在重慶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吸引觀眾人數8.2萬人。
動漫展成為廣州文旅市場吸睛亮點,10月2日至10月5日,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漫畫節在廣州成功舉辦。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動漫游戲展,吸引超過1000家全球頂流品牌、7000多款IP周邊產品參展,主會場內外吸引超45.2萬人次,帶動消費額超3.8億元。
而體育賽事也點燃上海的體育消費熱情——假期中,上海陸續舉辦了2025上海勞力士網球大師賽、世界F1H2O摩托艇錦標賽、上海賽艇公開賽等賽事,構建“觀賽+體驗+文旅”全鏈條消費,當地媒體稱,“不少游客為一場比賽專程來滬,順帶解鎖城市景點。”
六
跨境消費
隨著跨境游的便利程度提升,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有眾多城市迎來了入境游高峰期。如節日期間,北京共接待入境游客11.9萬人次,同比增長48%,實現入境游客花費12.3億元,同比增長54.1%;北京市屬公園入境游客接待量同比翻倍。同期,深圳外國游客入境9.1萬人次、增長145.2%;旅游總收入89.4億元,增長17.6%。
結語
需要提出的是,因不同城市統計口徑的差異導致排名不準確情況。比如杭州,其關于游客的統計口徑是“各景區景點(含鄉村旅游)累計接待游客”,如果以這一統計結果去計算人均花費,則杭州的人均消費不足900元,與官方披露的人均超1500元的人均消費數據差距明顯。再者,重慶統計口徑僅為國內游客數量和花費額,其他城市包括了入境游數據;而廣州統計口徑為文旅收入、長沙旅游花費為抽樣調查測算數據,這都造成了橫向對比過程中的不準確性。
對于未來,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城市的假日文旅市場表現?
我們認為,除各個城市應該盡量統一統計口徑外,地方文旅部門也應該主動增加對都市圈(城市群)的假期消費總體情況的披露,或借鑒地方統計年鑒中對游客平均停留夜間的統計方式,更為全面地反映本地假日消費的總體情況。此外,地鐵客流情況、手機信令大數據等都是反映城市假期文旅消費活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