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科技股能否繼續強勢。
隨著國內經濟穩步復蘇,嗅覺敏銳的外資機構再度將目光投向A股市場,尤其是在科技股火爆的背景下,外資機構大舉到訪的科技股,值得關注。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有23家公司9月份吸引了10家及以上外資機構“登門拜訪”。這些公司大多為高科技企業,去年研發投入占比均超5%。
在此次“外資扎堆調研榜”中,匯川技術以176家海外機構(包括164家海外機構和12家QFII)調研的數據獨占鰲頭,成為外資關注的絕對焦點。埃斯頓和深南電路分別以58家、54家外資機構調研量緊隨其后,奧普特、思特威等企業也位列外資密切關注名單之中。
高研發投入成為吸引外資的共同標簽。奧比中光以36.2%的研發投入占比位居榜首,東芯股份達33.3%,石基信息、安集科技、固高科技等企業研發占比均超20%。這種持續、高強度的技術投入構筑了堅實的技術“護城河”,也成為外資評估企業長期價值的重要標尺。在資本市場眼中,研發不再是成本負擔,而是未來增長的核心引擎。
在最近的調研中,機構也重點關注了研發方向問題。比如匯川技術表示,公司仍將營業收入的8%至10%投入到研發,以保持公司的技術領先性并支撐公司戰略業務的儲備和落地。公司研發投入的重點方向主要包括:1.軟件領域,包括FA平臺、PLC.CNC、數字化平臺等,旨在彌補國內相關領域短板;2.針對海外市場產品的開發;3.其他戰略業務投入,包括人形機器人相關產品。
高科技領域的優勢也成為機構關注的熱門話題。思特威-W稱,在機器視覺領域,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全局快門CIS產品研發的廠家之一,具備單幀HDR功能和超高的快門效率和感光性能。作為機器視覺領域的先行者與引領者,公司的機器視覺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顯著的技術影響力和市場地位,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包括以能制造、智能篩檢和智能物流讀碼等為代表的工業制造及物流領域,以及無人機、掃地機器人、工業和多種形態機器人、刷臉支付、電子詞典筆和 AR/VR等為代表的新興應用領域,并與多家頭部客戶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
從市值角度來看,榜單中15家企業市值超過300億元,匯川技術以2263億元市值領跑,瀾起科技(1773億元)、深南電路(1444億元)、滬電股份(1414億元)及華潤微(737億元)等構成科技藍籌的重要力量。外資并非“泛泛抄底”,而是精準聚焦“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賽道,如工業自動化龍頭匯川技術、半導體設備廠商微導納米、PCB龍頭深南電路等,均處于國產替代的關鍵環節。
外資的“審美”與政策紅利高度同步。國家標準委和工信部在2025年9月初聯手發布的《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提出了明確目標:到2026年基本建立高質量標準體系,制修訂標準不少于300項!半導體產業當前也面臨多重國家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驅動的重大利好。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政府采購中實施本國產品標準及相關政策的通知》,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從股價表現來看,9月榜單公司平均漲幅接近12%,跑贏滬深300指數近9個百分點,晶盛機電更以50.8%的漲幅成為“科技黑馬”。值得一提的是,估值邏輯也在悄然重塑。業內專家指出,外資對硬科技更傾向采用市銷率疊加技術領先度的估值模型,而非傳統的PEG。從這一點來看,當前硬科技板塊的估值或許仍有重塑機會。
來源:數據寶
責編:萬健祎
校對: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