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至30日,以“粵聯四海商創未來”為主題的2025世界粵商大會開幕大會在廣州舉行。今年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工商社團和近千名粵商代表,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廣東省民營企業100強企業代表,央企、省屬國有企業代表,知名專家學者、金融機構及智庫代表齊聚一堂。
廣東經濟的騰飛與粵商群體的成長始終息息相關。廣東經濟改革開放的成果離不開粵商群體的拼搏進取。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率先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發展的破題之年。借現代化產業體系之發展,以打造新質生產力為契機,乘新粵商化蝶蛻變之東風,“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將為這篇改革開放的熱土擘畫出嶄新的藍圖。
圖片來源:朱治宣 攝
粵商群體不僅是廣東經濟和大灣區經濟的寶貴財富,更是改革開放精神的重要見證。擦亮粵商這一塊“金字招牌”,團結凝聚全球粵商力量,弘揚傳承企業家精神和粵商精神,搭建促進全球粵商協同發展的橋梁紐帶, 大力支持粵商企業成長壯大,發揮好龍頭牽引作用,可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和新活力。
2024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萬億元大關,連續36年領跑全國,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過去的廣東,經濟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快速發展。現在,廣東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外部挑戰,包括世界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加、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等,因此廣東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緊迫。
如何從應用創新邁向原發創新,在芯片、AI、生物醫藥等“硬科技”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實現技術破局?如何穿越傳統外貿“紅海”,邁向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藍海”,實現模式破局?如何持續激發奮斗精神,在日趨激烈的經濟產業競爭中找尋新機,實現思維破局?廣東需要與粵商一道,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謀篇布局未來產業”的思路上,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科技要素含金量。
對廣東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而言,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持續釋放民企活力是關鍵。9月15日公布的2025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廣東有54家企業上榜,其中半數以上為民營企業,廣東民營經濟的活力和發展勢頭進一步彰顯。
新質生產力加速打造,需要生產者、生產要素和生產機制的全面創新。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表現優異,更在全球創新競賽中實現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轉變。華為上半年研發投入969.5億元,占營收22.7%;比亞迪研發投入309億元,同比增長53%;騰訊累計專利授權超4.6萬項。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最終需要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提能級、優結構為落腳點。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而今年1—5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梯隊。廣東如何發揮好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兩大優勢,構筑起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謀劃新局?當前,廣東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具備雄厚基礎、強大底氣。如何更好解決迅猛發展過程中的堵點卡點?未來的廣東,不僅需要繼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新質生產力,更需要支持粵商發展壯大,通過進一步集中力量、集聚資源來解決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等方面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
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能級持續提升和結構迭代升級,需要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需要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更需要粵商群體的建言獻策和建橋引智。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審查機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廣東已建立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聯系機制,2024年全省新增減稅降費超1500億元,落實落細深圳、橫琴、南沙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持續消除市場準入顯性和隱性壁壘;還支持民間資本參股投資核電、高鐵、風電等重大項目。民營企業家是廣東經濟在穩增長之時,謀劃未來、創造新局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體制機制活、探索意愿高、創新效能強、經濟績效足,理應在廣東經濟的發展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廣東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需要粵商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立足廣東、面向世界。可以預見,粵商們通過世界粵商大會這一重要平臺,共商合作,積極投身于廣東高質量發展,成就一流事業、造就一流企業,將有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向國際一流灣區加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