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宇樹科技王興興在一次演講中“遺憾”地說,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學時候沒有做AI”。
9月中旬的杭州,在AI出海社群EPIC Connector所主辦的“AI DEMO Day”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打破次元壁,見到了那些代替王興興,在AI上逐夢的年輕人。其中一些就是在校大學生。
這是一場由主辦方舉行的融資路演比賽,所有的參賽者拿著他們的AI產品Demo(演示版)——或者是PPT進行比稿,爭取獲得種子輪融資。
與傳說中一樣,他們自信,自我,甚至“自戀”,他們是抽象主義的擁躉,也是“AI改變世界”的信眾。
將他們聚集起來的EPIC核心成員來自Antler被投企業,而Antler是專注AI的全球知名早期投資機構之一。
當然,相比Y Combinator——由OpenAI創始人奧特曼聯合創始的AI加速孵化器而言,Antler在AI早期投資領域的名氣并不大,但其勝在數量。廣撒網的Antler,截至目前已經投出1300逾家公司,在所有全球AI早期投資者中排名第一,投出了包括全球最知名的非專業編程AI智能體獨角獸Lovable。
Kris是EPIC的創始人。為了打通中國AI創業者的“任督二脈”,Kris攜手Trust.AI創始人徐越(Lawrence)等數位資深中國AI創業者運營著EPIC,致力于幫助中國AI創業者出海。
是的,就像今年年初在國內外聲名鵲起Manus.AI幾個月前宣布All-in海外一樣,出海賺錢是很多中國AI創業者們的核心打點與共識。
圖片來源:梁遠浩 攝
“AI技術可以消滅國界的壁壘”
AI DEMO Day路演競賽現場,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洋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雖然所有參賽者和觀眾都是中國人,但因為掌握著“財權”的Antler合伙人之一,來自瑞典的Eric Jonsson坐鎮下方,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向錢看”,并全程用英語路演。
顯然,英語不是創業者們的難點——聽上去,幾乎所有創業者都接近“英語母語者”水平。
華人作為AI發展的中堅力量,不只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趨勢。美國智庫Macro Polo在202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頂尖AI研究者中47%來自中國,美國頂級AI人才中約75%為華裔。
“AI技術可以消滅國界的壁壘,并且現在全球化其實在倒退”,Kris用了一個稍繞一些的邏輯,解釋了他們致力幫助中國AI創業者卡位出海的原因。
EPIC是一個公益性的AI創業孵化連接器,已經成立兩年時間,在北美、新加坡、歐洲跟中國都有本地的團隊。其核心成員徐越自己也是創業者,他們成立的Trust.AI聚焦于一個非常關鍵的領域:AI安全。
“如果AI不加以限制,會導致大量的安全問題,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自己的審查制度和自己的敏感點。你需要限制AI,告訴他不能回答什么問題?!毙煸礁嬖V記者:“而我們的方法就是為他們建立這樣一個平臺,讓每個AI自己把規則配進去?!?/p>
Trust.AI是一個原生于中國的AI團隊。在進軍硅谷之前,徐越是一個從未踏出過國門的技術達人“天才黑客”。今天,Trust.AI擁有多個全球性客戶,業務足跡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英國,已然在硅谷闖出一番天地。
作為AI出海的代表創業公司,徐越也擔任了此次“AI DEMO Day”的評審。
事實上,自從“GPT時刻”光臨之際,“語言”的概念在AI能力的加持下,已經逐漸被“語義”所替代。大家發現,破開語言的藩籬,全球所有人都有類似的思考目標,甚至都有著類似的“禁區”和“痛點”。
這也成為EPIC主張中國AI創業者出海的邏輯原點。
“在AI原生時代,Day One Global將不再是少數企業的選擇,而是未來AI創業公司的標準配置。”徐越告訴記者:“中國AI創業,第一天就要想到出海。”
“模型好用,哪個國家的人都會用”
創投圈的大嘴,金沙江創投朱嘯虎,今年曾因“大部分機器人公司無價值”的言論成功出圈。
最近,他又面對著國內紅極一時的Manus.AI作出一番直言不諱的評價。
“搬離中國,假裝不是中國AI創業公司,是沒有用的。”朱嘯虎表示:“我們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創始人、中國投資人。只要產品好,我相信最終市場還是會買單?!?/p>
今年4月,Manus宣布獲得了全球知名AI投資機構Benchmark的投資。然而到今年7月,Manus突然解雇了大量國內員工,刪除了國內社交媒體平臺信息,網站無法打開。它把總部搬到了國外。有傳聞稱,Manus與阿里合作開發計劃隨即擱淺。
無獨有偶,近日,全球知名的Anthropic旗下Claude大模型開始禁止中國IP訪問。而Manus由于調用大量Claude大模型,也被認為其搬離事件與Claude封禁接口有莫大關系。
這也是AI行業最割裂的一面:創業者和他們投資機構,不得不面臨巨大的逆全球化風險。
對于投資機構Antler來說,已經布局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他們,自然不太可能放棄中國這片AI創業者的伊甸園。
“我在海外生活居住了快20年,我覺得中國人、華人其實非常勤奮、努力,智商也很高。我們看到很多的學術研究,基本上一作二作都是中國名字?!盞ris表示:“在我來看,華人應該就是AI行業中創業的中堅力量。”
他緊接著告訴記者:“對應用端創業者來講,其實很簡單,你的東西好,就會有人用。只要是最前沿的產品,最好用的模型,產品夠硬,能拉開與別人的差距,無論他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會用,和是否‘國產’無關。我其實遇到很多AI創業者,他們都會說到這一點,比如說我們核心競爭力比較重要,國內還是有起伏的機會,但我覺得對于大多數向往著更廣闊森林的這些超級個體來講,他們可能想擁抱的不僅僅是這些?!?/p>
“無名之輩”的時代新機遇
今年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了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三階段發展目標,重點推動人工智能與科技、產業、民生等六大領域的深度融合。?
這不禁讓人聯想起20年前的那波“互聯網”浪潮中所誕生的全球知名互聯網企業及其創立者,從“無名之輩”成為產業領軍者。
今天,AI的發展不僅把原有競爭格局再度攪渾,更為整個數字經濟帶來新的增長空間,新一輪屬于“無名之輩”們的時代機遇也再度來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在“AI DEMO Day”創業項目路演中,影視剪輯智能體、辦公創意智能體,甚至網球教練智能體,層出不窮。AI創業項目以智能體為主,創業團隊以三人左右的小團隊為主——甚至于單打獨斗的情況亦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通用類智能體的創業項目幾乎絕跡。似乎所有人都明白,與今年先后明確進軍通用智能體領域的OpenAI或者DeepSeek相比,通用智能體投入巨大,成功概率低,非一般創業者可以參與。
“模型與智能體的界限,其實比較模糊。目前模型層的邊界不斷拓寬,導致智能體創業產品變得更加精細化,更加面向最后一公里。因此逼迫在基礎模型往上蔓延的時候,智能體的創業項目必須更加懂你的上層用戶,需要去解決你用戶所在的具體場景?!盞ris告訴記者。
同時他也指出,智能體能力的下限其實依托于大模型基座的能力,隨著模型的不斷迭代,智能體的下限也不斷被提高。“最終你到底好不好用,其實也是取決于你對你的用戶場景是不是真的理解用戶才會愿意去付費?!?/p>
曾經的Y Combinator也是這樣一個支持無名之輩的創業加速器機構。今天功成名就之后,Y Combinator的項目門檻,已越來越高。
Kris表示,EPIC Connector的理想,就是讓真正有潛力的無名之輩們,走上AI時代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