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共享創新 共塑未來: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體”的2025浦江創新論壇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舉辦。在同期舉辦的WeStart創業投資大會上,中科創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光子技術是半導體領域60年一遇的“換道超車”重要機遇。對我國而言,既要在電子芯片領域盡快補短板,也要盡早在光子芯片等新賽道布局發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未來才有望實現“非對稱趕超”。
米磊在演講中展示了一張“機—電—光—算”科技革命演進圖。他表示:“蒸汽機機械革命、電氣化革命、集成電路信息革命之后,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光。”
在米磊看來,AI與光子技術的關系是典型的“需求牽引”與“技術推動”相結合。隨著AI算力需求爆發,傳統芯片將面臨物理瓶頸,光子技術是唯一能提供超高帶寬、超低功耗互聯與計算的下一代解決方案,從“連接”走向“計算”,將迎來光子黃金時代。
“我們在2016年人工智能浪潮剛開始時就曾指出,光子技術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我也基于產業發展規律提出了‘米70定律’——光子技術作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最關鍵、最核心、最底層的使能技術,具有極強的‘頭雁’效應,將會占據未來產業成本的70%。”米磊表示,未來,隨著AI大模型的加速發展,由此引發的算力需求大爆發將使得光子芯片成為未來AI產業助力。
基于這一判斷,中科創星很早就明確了“光+AI”的投資布局,重點關注顛覆性技術、“卡脖子”技術及交叉科學的融合運用,加速進口替代或更新換代的產業化應用場景。
據介紹,目前中科創星在光電半導體領域投資的超過180家企業中,涵蓋光通信、光傳感、光計算、光顯示、光成像、光學材料等多個細分領域,其中包括源杰科技、曦智科技、瑞識科技等光芯片企業。
2025年以來,大模型與具身智能技術迎來顯著突破。二者的深度融合,直接推動AI與機器人在物理世界交互中實現 “智能化進階”,從感知環境、理解需求到執行動作的全流程更精準、更靈活。但這一變革也同步帶來關鍵挑戰:對算力支撐的效率、感知技術的精度、通信鏈路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階要求。
圍繞上述行業痛點,中科創星以“光+AI”為核心策略持續發力,構建起針對性投資矩陣:通過布局 TPU(算力層)、光互聯(通信層)、AIOS與AI Agent(智能決策層),再到機器人及靈巧手(應用場景層),形成覆蓋“技術底層—決策中樞—終端應用”的全鏈條布局。
科技孵化離不開生態支持。隨著科技向中高端和前沿領域邁進,“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等模式應運而生。米磊表示,2023年底,中科創星上海高質量孵化器在浦東成立,并獲批成為上海首批高質量孵化器之一。該孵化器從論文或原理階段就介入,深度參與團隊組建、產品研發和商業運營,實現從“PI(項目負責人)—IDEA(創意)—IP(知識產權)—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全過程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