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和孫悟空爭當“話事人”、《甄嬛傳》變成“槍戰片”、《人民的名義》中沙瑞金和高育良開展魔法攻擊……近段時間,一些人工智能(AI)魔改內容在短視頻平臺上引發爭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元化的藝術重構形式被催生,從影視二次創作、AI歌手翻唱到繪畫風格模仿,AI生成內容(AIGC)在拓寬創作邊界的同時,也讓“合理使用”與“侵權”的界定愈發模糊。
經典老劇承載著幾代人的文化記憶與藝術匠心,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盡管魔改也是一種創新,但這種片面追求奪人眼球的效果,充斥低俗惡搞內容,超過了對原著進行改編所允許限度的魔改,通過AI技術的改編,把很多原創者表達的內涵、內核、內容,包括原創的思想都改變了,違背了原創者的初心,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的形象,恐有褻瀆經典之嫌。
泛濫的AI魔改,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深入人心、公認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經典老劇魔改,在讓人感覺荒謬甚至不適的同時,恐怕還有更大的隱患。借助于AI技術,輕易將畫面、人物動作進行修改,帶來的變動更加夸張,也更加沖擊感官認知。但這種所謂的“二次創作”則可能涉及知識產權法律問題。
AI技術確實帶來很多積極的方面,也有一些負面的效果,它會滋生很多新型的侵權行為。盡管AI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本身并不構成侵權,因為工具往往是中立的。但使用這種軟件技術去進行魔改則有可能構成侵權。一方面,目前這類經典老劇版權并未過期,如果未獲得原創者許可,便使用AI擅自對原作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則涉嫌侵犯原創者的著作權。另一方面,在一些惡搞型換臉視頻中,使用了原來影視劇中的某些人物形象,使用演員的肖像,讓演員形象受到嚴重歪曲,則涉嫌侵犯當事人肖像權。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經過AI技術處理的短視頻,不僅愈發逼真流暢、真偽難辨,而且制作門檻越來越低。任何影視二次創作都可能涉及知識產權問題,AI爆改經典影視作品也概莫能外。AI爆改視頻理應嚴守二次創作法律邊界。一方面,創作者、發布平臺要尊重原創者的合法權益,積極尋求與版權方的合作和授權,確保“AI二創”合法合規。另一方面,創作者在二創過程中也應嚴守創作底線,不過度解構、曲解原作內容。不符合人物和劇情設定的顛覆式、反轉式爆改,不僅達不到幽默的效果,還會對原作品版權和表演者的形象造成損害,造成對傳統經典的冒犯和踐踏。
無論如何,AI技術不能成為侵權行為的幫兇,對經典影視作品來說,AI爆改必須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運行,并引導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如果失去了“守正”的“創新”,變成沒有邊界的惡搞,就不是可以“一笑而過”的小事。對于AI爆改侵權行為,如果進行追責的話,視頻發布者將承擔賠償責任,短視頻平臺方未盡審核義務,造成侵權行為范圍后果擴大,也需承擔連帶責任。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